
©安塞姆基弗。摄影:Renate Graf礼貌高古轩画廊。
安塞姆基弗
艺术家生物
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安瑟姆·基弗(Anselm Kiefer)对推动德国第三帝国(German Third Reich)上台的神话和沙文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以瓦格纳式的规模和野心,他的绘画描绘了他那一代人对德国民族主义的宏伟冲动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的矛盾心理。基弗的作品平衡了强有力的意象和批判性分析的双重目的,被认为是新表现主义对再现和个人反思的回归,这种回归定义了20世纪80年代。当时,基弗是一场关于绘画的持续有效性、再现治愈深刻历史创伤的能力以及法西斯主义遗产的批判性辩论的核心人物。
Zweistromland:女祭司这本书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描绘成生锈、摇摇欲坠的现代火车轨道、桥梁或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水通常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新生,但基弗的重新诠释暗示着受挫的雄心和失信。这幅不朽的画作以蓝色的色调,以及黑色和棕色的朦胧通道,让我们以阴郁的眼光审视德国的过去——一个被其纳粹祖先认为是一个新的、现代文明摇篮的国家,规模堪比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但随后揭示出它是一股有着严重缺陷的仇恨力量。
在项目Geisteshelden1973年,基弗在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背景上叠加了历史意义——他以前在一个乡村学校里的工作室。画在六条缝合在一起的粗麻布上,基弗创造了一个纹理分明的木制房间。作品让人想起狩猎小屋和纪念馆。墙壁上燃烧着火焰,从表面上看整个场景都被火焰烧焦了。根据艺术历史学家马克·罗森塔尔的说法,这幅作品表明“基弗对德国的态度不仅是矛盾的,而且是尖锐的辛辣和讽刺,德国的精神英雄实际上是短暂的,其深深感受到的理想是脆弱的....。这些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成就只是名字,不是记录在大理石大厦里,而是记录在乡村学校的阁楼里。”